外国语学院学术系列讲座(八)武汉大学王建新教授讲座日语的“气感”与“解码”——日语表达能力与思维之间的相关关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5-29浏览次数:2052


 



 

为了加强校际学术交流,开拓学生视野,解答学生日语学习中的难题,提高学生日语学习的兴趣,2014523上午在新图书馆一号报告厅,外国语学院邀请到武汉大学日语系的王建新教授为日语本科、应用日语专科及日语系的教师们进行讲座。

王建新教授是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作为特邀研究员首次前往日本学习,2002-2003年赴日本教授日语,翻译著作20余部,翻译过诺贝尔评选委员会委员唐纳德・金的英语文章《三岛由纪夫与日本美》,发表在唐纳德・金主编的《三岛由纪夫研究》丛书。同时多次在日本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其中1986年所写得关于日语助词に的用法简介被收入了日本2003年出版的辞典内。

王教授讲座的题目是“日语的‘气感’与‘解码’——日语表达能力与思维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讲座前教授提前做了“功课”,了解到我院日语系学生目前多数对听力即口语中的个别语法难以理解,教授决定不采用讲解从某个或某些具体语法的方式,而用抽象的、高屋建瓴的角度向学生传达语言学习尤其是日语学习时应掌握的“气感”及“解码”方式。

所谓的“气感”是指使用和说某门语言的人群共同具备的对此种语言的超前预测能力,“解码”是指解读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即语言代码后所暗藏的信息。他用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为我们诠释了 “气感”和“解码”能力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他戏称:“当看到京广线铁轨的时候,你们看到了站台,而我却看到了天安门”“当某人用中文说到‘关于……’,大家马上想到后面将出现‘……的问题’类似的词,学日语就是要培养和具备这种‘气感’,这种‘气感’会使你在听力时具备超前意识,而不是跟在听力内容后面走。”。讲座中,教授用他自己的求学和学习经历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也应是一个自发的、自主的的行为,如论学生也好,教师也好都不能止步于现有知识,不能停止学习;学习是一件让自己幸福的事情;在学习中要注重思考,善于找出问题。面对在场的老师,教授也毫不客气地指出:老师是导游,带领学生看风景,提醒前面有悬崖,快速带领大家走过不熟悉的地方,但是教书“それは本を教えることじゃなく、本で教えることです”,叮嘱老师们切不可放弃学习、照本宣科。

对于学生们日常学习中容易犯的一些错误,教授特别指出:语言与语言是偶然的相遇,不要用中文思维来翻译外语,语言不要生搬硬套。他举出了一些有趣又极端的例子,如“卵が終わった”(完蛋)、“水もの”(水货),引得在场同学会心大笑,笑过之余又会在心里暗暗问自己平时学习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滑稽错误。通过这些例子,他告诉我们在说日语时不要用中文直接对应翻译,而要结合日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实际,看日本人是用何种词语和方式表达的,要求我们不要说“日本語のような日本語”(像日语的日语),而要说“日本語らいし日本語”(地道的日语)。对于某些学生完全依赖于字典,对词语一知半解情况下的滥用现象,教授一阵见血地指出:“银行里还有钱呢,你能都用吗?你只能用属于自己的”。

教授各种生动的例子信手拈来、娓娓而谈,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报告厅里不时笑语连片,报告结束后仍有许多同学围绕着老师提问、讨论。这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让学生们觉得获益匪浅,教授为他们拨开了日语学习的迷雾,指引了前行的正确道路,对于日语系的教师们来说,这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也是一次严肃的叩问,让大家深思教师自身的日语学习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