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熊皓洁)11月3日下午,当2025级商务英语2班的同学们结束半日课程陆续返回宿舍时,发现班导师董存英已早早等在楼下。这是外国语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一次日常走访,也是董老师本学期第三次走进这栋宿舍楼。
“老师,您怎么记得我最近熬夜?”大一学生雪朵惊讶地问。董存英笑着指指她的桌面:“上次来看你备了不少咖啡,这次发现又多了几包。年轻人也要珍惜身体啊。”这番细致观察让她眼眶微热——原来老师连这样的细节都记在心上。

在这场名为“班导师面对面”的走访活动中,董存英轻叩一扇扇房门,与同学们围坐畅谈。从专四专八备考到作息规律,从宿舍安全到人际相处,没有严肃的说教,只有朋友般的交谈。
“听力练习不用贪多,每天坚持精听一段真题,效果会比考前突击好得多。”面对学生对专业考试的焦虑,董存英掏出手机,当场分享了自己整理的备考资源包。她以过来人的经验宽慰道:“语言学习贵在坚持,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作为外国语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像董存英这样的班导师每周都会固定时间深入学生宿舍。区别于传统管理方式,这种“下沉式”陪伴更注重生活化的交流。班导师们不再只是讲台上的授课者,更是学生社区里的成长伙伴。
“宿舍是你们在大学里的家。”董存英查看用电安全时不忘叮嘱,“室友是青春路上最亲密的同行者。多一份理解,这里就能成为温暖彼此的港湾。”这些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切的牵挂。
走访中,有学生悄悄向董存英倾诉转专业的迷茫,有同学分享参加演讲比赛的紧张,还有同学请教如何平衡社团活动与学习。这些课堂上来不及展开的话题,在宿舍这个轻松空间里自然流淌。
“每次敲门时,我都在想门后会是怎样的一张面孔,有着怎样的故事。”董存英说,“走进宿舍,才能看见更真实的学生,了解更真切的需求。”
如今在外国语学院,班导师下沉社区已成为常态,教师们将育人工作从课堂延伸至生活点滴。这种“一站式”陪伴正悄然改变着师生关系——老师不再是讲台上的身影,而是成长路上触手可及的引路人。
“教育从来不止于课堂。”董存英说,“当我们在学生最熟悉的环境里相遇,教育便自然发生了。”(图片 王秋云 审核 黄尚)